光明日报艺术界领军人物——王志坚来源:光明日报社 王志坚,(1958.9—)湖南湘乡人。著名工笔人物画家。自幼酷爱文艺,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国画专业。 现为中国美协会员,国家一级画师,湖南美协理事,湘潭美协主席,湖南工笔花鸟协会主席,湘潭市齐白石纪念馆馆长。 1973年,王志坚“上山下乡”,开始自学美术。6年后,他调入市文化馆任美术干部,馆长;又过了10年,他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师从朱训德。同时,受业于王憨山先生。作品《三月的雨》参加第二届中国当代工笔画大展,《思》获全国首届中国花鸟画展佳作奖,《东方龙》入选全国首届中国画展;《晓月融融》入选第三届全国当代中国工笔画大展;《潮》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出版有《圣经故事》、《宋词彩图三百幅》(合作)、《飓风》,作品被广大海内外藏家收藏,并在湖南,广州,澳门,韩国,东莞,上海等地举行个人画展,于2013年7月在上海陆俨少艺术院举行个人画展,取得强烈反响,王志坚老师笔下的牛更传达出一种少有的韵味,融入湖南乡村生活的气息,在如此浮躁的社会,体现出一种淡定,从容,恬然,坚韧不拔的品质,给社会注入了一股少有的清风。作为中青年画家,我们有理由相信王志坚老师的艺术道路会不断攀登艺术高峰,作品的升值空间也一定会体现在王志坚老师对艺术道路的执着和人格的伟大魅力上。 独特的“思考” ----画家王志坚的文化选择 王鲁湘 王志坚是我比较熟悉的湘中画家,他所呈现出来的艺术面貌着实让我吃了一惊。他的绘画,无论是写意还是工笔,都流露出丰富的湘楚文化元素。他画的牛,充满着生活情趣,给牛赋予一种精神,甚至成为乡土文化的一个象征。他的工笔画,选择了一些人物众多的群众面来表达他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我这里用了“思考”一词,这与湖南工笔画的主流传统“反映”是不太一样的。 湖南工笔画有一个主流传统,那就是比较写实地反映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当然,这“反映”中有画家的思考,但这思考是隐蔽起来的,是同客观相统一的。但是,当代艺术却强调“思考”,这思考是强调主观的,有时是先入为主的,甚至是理论预设的;思考是从客观中出位的,所以在艺术形式、艺术语言上必须强化主观性,以往在“反映”为主的主流绘画中那双看似客观审视的眼睛不见了,换成了以“思考”为主的当代绘画的主观视角,这给了“思考”绘画更大的自由表现空间,也确实在艺术的视觉效果上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比如王志坚的一幅表现军民共同抗击1998年洪水的作品,老实说,我费了好大劲才看明白这个题材,而一旦我看明白这个题材,其独特的构思与艺术语言的震撼力便瞬间征服了我。毫无疑问,王志坚从中国民间版画、尤其是请神、敬神、年画的表现形式上吸取了灵感。这种取消三维景深,而以上下左右四至的平面延展来表现一个宏大场景的空间思维,是中国民间绘画中常见的,特别是众神皆临的降神场面。王志坚用这种盛大祭祀活动表现众神降临的构图,来表达他对1998年抗洪的思考而不只是反映——那些抗洪的勇士们,不管是在洪水中筑成人堤的战士、在岸上送水送饭的百姓、扛沙袋冲向决口的军人、持铁锨严阵以待的民工、给人打伞遮雨的老者、忙着包扎伤员的护士,都是功德等量、果位等级的“神”。所以,除了护士一袭白衣,其他画面中出现的数以百计的人物,无论男女老少,统统都穿红衣,甚至铁锨都是红色的,这种色调上单纯的统一造成强烈的艺术震撼力。我们知道,红色是生命的颜色,红在中国文化中是驱邪镇魔很神的颜色。王志坚认为,是这些红衣“众神”扛起了救苦救难的天责,生命在这滔天的洪水和瓢泼的豪雨中齐声共唱一支感天动地的“神”曲——我发现画中人物大多张开了嘴,他们在天地之间呐喊、歌唱,把生命和人性的伟大与神圣高扬到极致。画中穿插出现了一些戏剧脸谱,颇为令人费解,但我认为那正是画家的“思考”所在,是画家对大灾大难中人性的刻意神化——在中国古代,只有神才有脸谱,在专为大疫举行的驱傩仪式上,众军士都要戴上脸谱,以增强人的力量。 我前面提到,湖南是一个有数千年巫鬼文化传统的地方,至今有些地区还有傩戏。显然,王志坚的画承接上了这个古老的传统。这幅抗洪作品在音画效果的联通上做得也很成功。古人云“画是无声诗”,王志坚却想让他的画充满声音:翻腾的波涛和瓢泼豪雨组成了宏大的背景声,脸谱的穿插出现让人联想到京剧、秦腔、傩戏的锣鼓点子,而画中人物的张嘴呐喊则是众声合唱。所以,这是一幅有声有色的宏伟作品,而对于声色的艺术安排,则显然是静心思考的结果,仅仅“反映”生活是不够的。
注:选自王鲁湘《芙蓉园里尽朝晖--我看湖南工笔画》章节,标题自加,文章略有调整,特说明。 (王鲁湘,著名学者,香港凤凰卫视高级策划,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 独具心裁的创造与象征 ——王志坚画牛有感 林木(四川师大视觉艺术学院院长、著名理论家) 王志坚善画牛,也以画牛著称。他的画牛也的确自有特点。 画坛上不少画家都画牛。刘海粟、潘天寿、赵望云都画牛,李可染更以“师牛堂”为斋名,大画其牛,寓其“苦学派”的辛劳作画意蕴。的确,牛的意蕴太丰富了。牛憨厚忠诚,勤劳为人,而自已所取又少之又少,鲁迅亦有“吃的是草,挤的是奶”的美誉称赞牛的奉献精神。因此,在艺术中,牛往往是一种美好精神高尚品格的象征。当然,上述一些画家虽然也画牛,但并不以牛为主,不过在山水、花鸟之余偶尔为之,以象征某种意蕴。但王志坚却差不多只是画牛。 你如果到湖南去走一走,你或许会理解王志坚何以如此的喜欢牛。在那到处是水田的湖南,你也到处可以看到牛的身影。而作为齐白石纪念馆馆长的王志坚,也与齐白石一样,有着普通农民一样的感情,他对牛可谓情有独钟。 在他的笔下,牛其实已不只是某种精神的标志物,而几乎是其全部生活的象征。在王志坚的笔下,借牛寓意,固然也有《不辞羸病卧殘阳》、《耕种辛酸自愿为》、《不辞辛劳暮复还》一类传统象征意味;也有画牛中少见的《荷塘清趣》、《平生借得几回歇》的休憩的闲适;还有儿童般玩耍逗趣的“斗牛”,亦有陪伴儿童玩耍的牛(如《执笔添彩写童真》、《又唱晨曲摆秋千》)。令人感兴趣的是,牛在王志坚笔下,更有许多难以想象的角度:有对坚毅勇敢的象征,如《雄风》、《勇往直前尔可敌》;有对生活的感受,如《雷雨穿越过前山》、《绿了沙洲青了山》、《莽莽苍苍横出山》;他的《铁流》,更以其超越的想象,以数十头牛的狂奔之牛群,够成浩浩荡荡不可一世的“铁流”的气势……我们又何曾见过画牛画出这般丰富的精神境界!牛在王志坚这里,已不再仅仅是牛本身,而成为人格化的象征物,成为王志坚几乎全部生活与情感的象征。这无疑是专门画牛的王志坚对牛的别出心裁的理解,也是他通过牛的符号性表现传达出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他的斋名为“憨牛堂”,其情其趣亦可见之。王志坚画牛的独特价值亦在于此。 王志坚别出心裁的画牛不仅表现在特的情感象征的多角度、独特性上,同样表现在他对画牛的独特处理上。我们常常看到的画牛,大多为侧身躯的牛的形象,这是一个易于显现特征的角度。唐代韩滉的《五牛图》中的四头牛均取此角度,仅一头牛去正面角度。其他画家们画牛,也的确多取侧面角度。而王志坚的画牛形象中,却十之七八却正面造型角度,大多时候,这种正面的角度再辅以临空俯瞰的空中视角,更给自己的画牛形成了罕见的造型。这固然给自己造成了不少的麻烦与困难,却也给自己的画牛带来了特殊的意味。王志坚画牛的另一特点,是高度的大写意画法。与其他画牛者大多注意牛的造型准确性不同,王志坚画牛,逸笔草草,只注意大形的概括,大多时候,不过潦潦数笔,粗笔筒墨,意到便止。尽管大笔挥洒,但王志坚亦精心处理。有时焦墨为之,大笔纵横,浓墨块面之中,却配以枯笔勾就的一二牧童,黑白相映,线面相生;有时浓墨重笔,又辅以飞白扫就留出的不少空白小孔“出气”“作眼”;有时笔路虽然不多,却纵横恣肆,浓淡互破,水意盎然;有时水晕墨章之中,有辅以几许石绿、朱砂,彩墨生辉,相得益彰。可见王志坚画牛,纵横写意中,亦有不少精到的处理。 比之他人画牛,王志坚这位专业画牛户,不论在内容意蕴,还是技法语言上,的确有其独到精彩自成一体之处。 探究水墨丹青的新路径 简论王志坚作品形态 中国画经由数千年的技法沉积,各种题材都形成了法度范式,如何借古开今,把法度传承下来,再进行笔墨当随时代的创新,是画家王志坚不断探究的问题。从他的作品形态来看,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画牛,画得钢打铁铸,画得正大气象,画得让人大振心颜! 从形态上来看,他的中国画非常到位地继承了以文化底蕴为创作根基的宗旨,所画题材有着非常好的底蕴,体现了当代画家传统文化的后劲十足。件件作品有笔有墨,然而不把笔墨当成一成不变旧样态,在牛题作品里致力于让笔墨发挥出包含时代信息的新气势,于是线条就有灵活的新鲜感,散发着借古开今的新神韵。也就是他画画极其重视“画之有骨”,用线条的骨力承载墨彩的精气神,牛题作品磅礴也江海,鼎立如泰山!这是王志坚的水墨牛画题材的整体印象,经由这种风格的不断淘洗,他的美术修养达成了很高的造诣:当代画牛,当以王志坚为标杆! 正如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王志坚先生画牛亦是有独彰妙造之意,得益水墨创新的独特塑造,其牛题作品带着非常淳朴的自然本质和精神寄托,能给观赏者带来有别于匠俗之笔截然不同的心神感受。他非常善于用焦墨或是红墨,去塑造极有视觉张力的画面形态,整合了中国的意象与西画的抽象,用真切的写生体悟把中国人所崇尚的“牛”的精神完全匹配到位!在造型结构上突出了自我个性,用笔墨的粗细、长短、软硬交织构造一个很有冲击力的空间,把牛的群体物象塑造成滚滚洪流,抒发着龙跳天门的巍仪胸襟,实在是成为纸上铺陈的画面奇观。这种厅观式的牛画作品,非常适宜在大厅大堂里悬挂装饰,可以在公共艺术空间为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的人们,营造一个驻足仰面丹青奇迹的大世界,即使是一眼偶见,也可以接收到画里画外传达过来的崇高思想,与艺术家的情感抒发达成共鸣共情。好的牛画作品,总是会这样让人过目不忘记,看得壮怀激烈。他的牛画作品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在营造中国精神原生态的过程中,以极其痛快的方式,开掘出当代中国画的新渠道!因此他的牛画题材既有美学创新的价值,也有反照时代的现实当量! 他画牛落笔浑然遒健,恣肆酣畅,大墨浩莽,红墨惊艳,随笔构意澎湃淋漓,干湿浓淡相互映衬,墨色变化相继叠加,奇强截铁,变化无穷。再赋以画中人物相互搭配,在苍劲的画里赋能生动,孩提牵牛,妙趣横生,情景畅怀!雅俗共赏是中国画所追求的和谐境界,作品若是阳春白雪,则是难遇懂者,曲高寡合,无人交流。作品若是过于通俗,则又会陷入肤浅之境,导致作品出现同质化流俗化的问题。王志坚先生把他的画置放在雅俗共赏的框架里,绝非是搬照自然和复刻自然,而是以文人情怀的抒发和大众审美的需求为导向,在画里画外糅合味象理念,写意其神,妙造其势,即能让高雅者感内涵,又能让大众者观气象!这是他的牛画题材有学术影响力,有审美号召力的重要原因。 水墨造意遒健,呈以情景交融。一个画家的风格形成和画意构建,并非是一蹴而就之事,需要画家经过长时间的写生积淀和修养蕴藉才能够展现出的东西,否则刻意的去追求风格和画意,则就很容易会陷入一种四不像的创作泥潭,不伦不类,令人尴尬。今日的王志坚先生作为一名实力深厚的丹青名家,画面风格和画意构建,显然就是有达到了十分成熟的自然境界,前者绘于朴拙,后者抒于胸臆。更为可贵的是,他的中国画创作深刻地扎根于“人民艺术”的土壤里,创作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和审美情趣,笔墨乐为群众而作,原为生活而立。这种不脱离现实,不远离大众的创作原则,让他的牛画作品与大众审美保持着血脉联系,通过深入生活的写生,用美术的方式感化着思想,树立起情操,用独树一帜的画风,激励着自强的中国精神!他把西方审美体系与中国审美体系的两套法则揉为一体,让新派牛画以奇观式的磅礴视角,以极为个性化的笔墨形态,验证着“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真谛,代表着当代艺术家大踏步走向未来,写意丰碑的正确方向! 著名书画评论家罗扬 2023年2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