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艺术界领军人物——张志勇来源:光明日报社 张志勇,笔名鸣九,国家一级美术师。1948年生,四川什邡市人,成都铁路局绵阳车务段退休职工。毕业于江苏无锡书法艺术专科学校和河南书法函授院。1964年开始临池习书,1967年起拜徐悲鸿弟子楊雪湖为师研习书画诗文,入室18年直至先生去世。擅长篆隶书和花鸟画,兼治印。1992年加入四川省书法家协会,曾任凉山书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成都铁路局美术书法协会常务理事,现受聘中国国画院名誉院长,香港中国书画院名誉院长,北京京华兰亭书画院荣誉教授。其首创“中国长尾蛟气功书画”及论文享誉海内外。
横空出世“长 尾 蛟”——“长尾蛟气功书画”诞生 “长尾蛟气功书画”由四川著名书画家张志勇先生首创。张志勇先生1964年开始临池,1967年起,在杨雪湖(徐悲鸿弟子)恩师的精心培育下,谨遵其“执著勤奋,淡泊名利,博采众长,自成一格”之教诲,耐得寂寞,与世无争,六十年如一日地研习书画艺术。 张志勇,笔名鸣九。四川什邡市人。毕业于江苏无锡书法艺术专科学校和河南书法函授院;1967年拜徐悲鸿弟子杨雪湖先生为师研习书画诗文,入室十八年直至先生去世。擅长篆隶书和花鸟画,兼治印。1992年加入四川省书法家协会。 1977年起,依托监制的“长尾蛟书画笔”,历经30年超常规、高难度的艰苦磨砺,逐渐形成既有深厚传统底蕴,又具有时代气息而自成体系的书画风格。它集古今法书名画之技法精粹,揽世间万物自然奇观,溶音乐旋律之节奏,借弹拨器乐指法之技巧,把古代气功书法加以融会贯通坚持晨练,持之以恒,其作品线条墨色丰富多彩,力透纸背,质感强,指上生花,笔下结果。逐渐进入“书篆隶楷行草随‘心’所欲,写梅兰竹菊荷弹‘指’一挥间”的佳境。 当“长尾蛟气功书画”作品2007年首次亮相北京,便得到中国当代书画大师的极高评价;中国书协顾问欧阳中石评其书法云:“自然畅达,墨趣横生,气韵生动,意想联翩,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中国书协副主席李铎评语“沉稳刚毅,体备法严,即便是在一字之中属于次要一笔,也绝无飘浮轻佻之态,笔力送到家”:国画大师吴冠中评其国画云:“能抓住每一个主题,以巧妙的构思,表现出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感情语言。 经当代书画海外贸易组委会艺术顾问组:沈鹏(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冯远、刘大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申万胜、尉天池、欧阳中石、易苏民(台湾)、邱程光(新加坡)、刘オ昌(香港)等鉴定:其作品充分生动地表现出了一个艺术家的胸襟和其本人对艺术的理解和领悟,对艺术创造思维和视野的扩展,乃对自身精神情操的滋补和修养,都已远远超过了笔法用墨等技艺层面的仿效,其书法独有新意,点画之间灵动而俏丽,结体疏朗而隽秀,作品飘逸而不失沉稳,严谨而不失大气,字里行间都透着清朗的书卷气,大字浑然,小字陡立,有势不可抵挡之状、其书法龙飞凤舞,一满纸一烟云,有滚滚风云一泻千里之勢自成一体。 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北京艺术创作中心评语:张志勇先生的作品追古得雅趣,出新见精神,已经深邃高远,内涵丰富宽广,自然而然地实现了景致与情怀,传统与个性的和谐统一,显出独有的艺术语言与风格,极具大家之象。 人生在书画中完美 ——记我市书画家张志勇先生 “我是一个单纯而愚笨的人,常以童心和质朴为人处事……"6月8日至14日,在市文联一楼展厅隆重展出的张志勇书画艺术展以此为开篇文语。 这是继1999年10月为迎接澳门回归举办书画展之后,张志勇在绵阳第二次举办书画艺术展,目的是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向党的十六大献礼。成都铁路局副局长施成效为艺术展题名并出席开幕仪式,我国著名漫画家雷瑞文先生专程送上一幅题为“辛勤的耕耘者”的张志勇漫画像表示祝贺。 开展第一天便传来好消息,当场卖出了五件作品,张志勇高兴地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作品只有贴近生活、贴近百姓,才会被市场接受。” 为了这次展出,张志勇辛勤耕耘,笔耕不辍,从3年来创作的500幅作品中精心挑选出82件作品参展,其中一幅宽7.5米,高2米、820余字的巨幅隶书作品《越王李贞墓志铭》尤为引人 注目,用笔厚重、苍劲古朴、气势磅礴,这是作者利用今年“五一”7天休假精心创作的,表现了作者对建设绵阳科技城以文化为底蕴的情怀。而其余的花鸟写意、梅兰竹菊荷等书画作品也独具匠心地蓉现出盎然的生活情趣,体现了作者对事物人物细腻入微的辨察力。 现就职于绵阳火车站的张志勇先生1964年开始临池,少举时酷爱书画艺术,居然敢冒险去拜“文革”中戴高帽子游街的“牛鬼蛇神”徐悲鸿弟子杨雪湖为师,学习书画诗文,从此结缘翰墨。40年来,张志秀致力于中国书画的研究创作并治印,作品曾在全国20多个省市及国外展出百余次,2000年,他被文化部文化艺术入才中心授予“中国当代优秀书画人才”殊荣。 看了张志勇的书画展,市文联副主席陈勤帜说:“张志勇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令人佩服,他在追求艺术品位的同时,也善于研究如何把艺术品变为商品,这很值得书画界同仁学习” 张志勇在艺术道路上耕耘得艰辛又苦涩,但他始终觉得,是艺术使他感到了生命、智慧的力量和美好,是艺术给他以温暖和安抚,充实了他有限的人生。 编·绵阳广播电视报记者 严俊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