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信息网
 

疫情时代 这场杭州湾的公共艺术展为何能破圈?

公共艺术如何破除单一审美功能的魔咒而真正介入生活?

2021年底,“梦无界——宁波杭州湾新区第三届国际公共艺术邀请展”盛大启幕,全球18位杰出当代艺术家精心打造的18件大型公共艺术作品落地杭州湾新区。万事轮回新年即始之际,其应势而为,永续卓越。

这片充满希望与生机的千年滩涂上,一场关于艺术与生活的真正链接扬帆起航,异质共生中,期待梦想无界。

它的亮相,或将提供某种可能性。

本次展览由宁波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杭州湾新区分局承办,杭州瀚阳文化艺术策划有限公司、浙江盛元文化艺术策划有限公司执行,宁波杭州湾新区国际公共艺术邀请展发起人、项目负责人沈烈毅策展。

“无界”之地

杭州湾新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北部,处上海、宁波、杭州、苏州等地几何中心。

mZXZ985cjO4UMl8h653sctOlOY61iFOmPgZcv28W.jpg

杭州湾新区(图源网络)

这里,是中国沿海地区重要的战略要地,两小时交通圈内可覆盖中国人口最密集、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生活水平最高的地区,更与前湾时代、长三角一体化时代和高铁时代多重发展机遇叠加。

虽名中有“新”字,但这片土地的形成却可追溯至千年前的唐宋。漫长时光中,长江流域泥沙堆积的迁移和人力的持续围垦使人与自然的抗衡与紧密联系在此得到印证,其自身文脉精神和新时代对城市展示形象的更高愿景与艺术家而言均具深度吸引。

故,这批量身而诞的公共艺术品与此方水土天生相吸,也因此具备独一无二的尊享气质,共具生活细节和社会发展的多维生长DNA。

如世纪城一隅的体育公园,是市民最常去的休闲处,已有多件公共艺术作品和雕塑置身其中:日本艺术家保科丰巳的《从天而降的母树庭院》诗意浪漫,尤是日落时分,人们攀爬楼梯后迎来的俯湖美景让人念念不忘;源自园林空间营造美学之启而诞的《倾园》与环境契合度更高。江南园林曲径通幽、九曲延波,艺术家管怀宾巧妙借用借物与物的关联,探讨空间与时间交合延展的话题,那一道道折叠的迷墙与倾斜的物体其实也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某个断章。

Klr8KsHjcOxo5okDGnQbtxDtHURaNq5MAKpbL3tX.jpg

保科丰巳《从天而降的母树庭院》

5tJgCMMK8Zw6reanWJx8lZmFO0iXT5fNdn1xe5SO.jpg

管怀宾《倾园》

望湖公园的大草坪上,弗洛伦泰因·霍夫曼的《枕头人》火爆朋友圈。这个慵懒躺着的“大白”总是默默撩拨当代人心中的那根紧绷的弦;观塘湖畔,梁绍基携经典的绵绵蚕丝,将河姆渡及良渚地域的远古文明与在月球上育种养蚕连接起来,《穿越》时空,呈现杭州湾继往开来的创造精神和驱动志向;草木寄人心,塑葵即塑人,许江《华葵》在此花叶昂首,既是向阳花开的华彩写照,又是一代中国人的历史记忆和成长史诗。

FJ3RIFvbSyBpcEIorZ2NA1UG6PojI8K5wMRHqVBp.jpg

弗洛伦泰因·霍夫曼《枕头人》

VYu1hPxmbUeIiNxOsPfUlZXhZR4qRKh6QHBe6abM.jpg

梁绍基《穿越》

2e5ZOAvQvCdK1X8Dee41ZwLs32jldyTqS9tjMzIF.jpg

许江《华葵》

杭州湾本是滩涂,“船”为重要的图腾象征。张克端《百舸》取“围垦”之景,选取大小不一原石,将其底部磨平并雕刻成船型,再做抛光处理,与上部未经雕琢的部分形成反差。这些“船”被放置在广场硬地上,对围垦有记忆的当地人很容易与其情感共鸣;安格斯·泰勒的《自然抵抗》同源围垦,但体现的是围垦时人与自然间的抗衡;周力《为自己留下的无字日记》则用雕塑重现了泰戈尔的著名诗歌“纸船”,融合现实与梦幻。

PANwBCaAQ6cALqYEYgyeu3waOgZJWjrA845HBvls.jpg

张克端《百舸》

uR9mWbK2SsgLBXWQBBghUs9eAxz5Q3dam51514al.jpg

安格斯·泰勒的《自然抵抗》

pvZEem29orHpXdJgmgj6Zze0LNRqY5UnD88lZ8hp.jpg

周力《为自己留下的无字日记》

月光吐鲸背,清晖抚龙鳞。双创大厦旁的《海月剧场》异常火爆,俨然已为网红打卡地。艺术家王欣以当代中国园林的方式呈现“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诗画情境,通过对黑瓦、混凝土、石灯、松树等元素的诗意营造,一步一景,追向完美图景。据悉,该地后期还可承接露天小型演出或读书分享会。

bopZnUAtzT9jNcrcpf25ziKRnOYK1z9erkTL7bRp.jpg

王欣《海月剧场》

工业区块同样艺趣满满。沿滨海六路行至上汽大众宁波分公司门口,格里·犹大瞄准宁波汽车产业而创的《流线》极为吸睛,冲着天空,攫取“车”的速度与激情,意指杭州湾新区带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之态。

HuctMo6S11X5n3GGCr9dvlbzTNaguLB9i3aI5USY.jpg

格里·犹大《流线》

2008年至今,隋建国持续创作通过手握泥团为原型,再以3D数字扫描并放大打印的系列。本次《山海之间》中,艺术家手纹如石纹或海波,成为天然纹理,暗合杭州湾特性。

AvkUKQVcIy8llhNmB7ONLAv0kDoqqMF3RmEbOE3N.png

隋建国《山海之间》

艺术家郭工据当地自然条件和地貌特点,选择一块体积较大、形态合适的石块,后用小石头对这块大石进行长时间的敲打“雕刻”,最终得到一个形态自然的石头肖像。《石头肖像》的形态介于自然风景和人为之间,也可以仅仅被看作是一块具有时间肌理痕迹的石块,但植入并强化了敲打过程中“对敲打本身感知”这个概念的追问。而敲击后破裂散落的碎石,也作为作品的一部分铺陈在四周。

iKbAkDKdF8mti4dEOqQPYYvmirgWbq7itwJJ6JL6.jpg

郭工《石头肖像》

谷文达精心创作的《杭州湾》是件充满时间感又极富当代性的佳作。艺术家结合杭州湾新区的沿海环境及历史背景,引入“儒石”概念,以简词书法镌刻在自然形态的海底岩石上。这些岩石形成于远古鲁国山东境内,那时曾是一片汪洋大海,被海水腐蚀而成的石灰岩上仍依稀可见斑驳的海生物化石,距今已5亿年,艺术家为此取名“儒石”。其整个创作基本延续两条脉络:一是对中国文化精髓在哲学、图像和美学意义上的解构与重塑;二是对西方现代与当代艺术在形式和方法上的实验,并在不同的创作阶段以彼此为参照进行大胆结合与变革。

7c0cAOgTgIn8Xjfhe9NYkKiNntrhYFTXrxwG8j8G.jpg

谷文达《杭州湾》

艺术家史金淞收集世界各地石材,混合凝固成一座公共瞭望塔或灯塔而作《千年记》。据地质报告预测,杭州湾正以每年一个硬币的高度上升,因此塔身高度也源于未来一千年杭州湾潜在的增长高度。作为一个见证千年的公共艺术项目,须以一个千年有效的公共土地使用权的契约为基础,并镌刻在花岗岩地面上。

ZATqPXz82i8mnvhX2cdSOqmUn4SDj3qw0Hn6twzr.png

史金淞《千年记》

石玩玩团队《日日夜夜》是以第十八位艺术家的身份来串联前十七位艺术家的作品。其通过17座玻璃小屋,分别展示17位艺术家与杭州湾居民合作的作品,不仅象征构建与成熟,也代表着开放与未来。它们放置在不同场域空间,不仅借此增强各个作品之间的联系,也可以增加公众与各参展作品之间的互动。且该作品后续也可以为一些年轻艺术家提供创作与表演空间,具有可持续性与未来性。

lsaX2gy0hzDAza94y9TDtyrCHUqu9Yd068FFx8er.png

bBbMzFTzr3awk5wr7Sa2JOWeeM8BlmHva215g8rh.jpg

石玩玩团队《日日夜夜》

蒂姆·贝尔海姆《未来之门》中,艺术家使用了最新的数字技术,毛发是其中的梦幻元素。他通过增大毛发的体量,形成一个珊瑚形的结构,让人联想到海边的城市。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入口,观众通过它可以走进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蒂姆·格鲁奇《旅程》是一件具有互动性的视听公共艺术雕塑。装置两端各有一个摄像头,用于实时拍摄路人并对他们的图像和声音进行处理,再呈现于透镜显示屏中。此过程中,图像会经历一系列的空间、时间和其他特效。余晨星的《数据云》通过扫描太湖石,将自然的太湖石数据处理成具有像素特征的造型,通过视觉游戏,产生不同信息感受。

zWoEBYuMRmy4wQAXIs0SffyWVVVYPYmD1ryQ7fDJ.png

蒂姆·贝尔海姆《未来之门》

FqBiQYYm15CUMA02IrJkqKYcHgJuadZSHMdnKr3Q.jpg

蒂姆·格鲁奇《旅程》

s6FNfi6zSKZ7e3QPO6VIFOHI5b5DVkcWptWd3SEJ.png

余晨星《数据云》

时光臻酿中,最令人不忘的必是那曾刻骨铭心的美与妙。

艺术由此便以更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日日夜夜绽放杭州湾。

异质共生

自2018年筹备以来,“梦无界——宁波杭州湾新区第三届国际公共艺术邀请展”经多轮疫情反复,终于2021年底落地完成,实属不易。“但从某种意义上看来,疫情也为这个展览的成熟和完美提供了契机。”在策展人沈烈毅看来,主办方、策展团队和艺术家三方不仅由此有了更为深入细致的沟通协调机会,“更重要的是,这3年随着开发区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这18件作品也由原本计划的集中展示,最终随着新区建设重心的北移发散开去,广泛分布于新区南北的6个公园及广场。”

确实,公共艺术藉此真正进入生活,名符其实地实现了从圈养到散养的质变,公众也得以更多、更便利、更直接地亲近艺术了。

SU1PVaFgThUr1u37dbqkaGRGSqtJ1DrJaavkL0lM.jpg

“梦无界——宁波杭州湾新区第三届国际公共艺术邀请展” 开幕式暨研讨会现场 嘉宾合影

“众所周知,城市开发是项长期工程,不仅是土地开发,也不仅是产业导入,更重要的还在于人口集聚及背后所形成的文化集聚。本届公共艺术邀请展的开幕,某种程度便预示着这里的文化集聚到了一定阶段,这是我非常高兴看到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伟强教授认为本次邀请展具有非常好的专业性、学术性和公共性,三者圆满结合,而散布在杭州湾各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作品则赋予空间一定特质和场所精神,“杭州湾新区建设过程中一直在处理人和自然的核心关系,既包括对自然的改造和人们的进取精神,也包括了人和自然的和谐。这种公共艺术和市民的互动性使得艺术作品也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观赏性存在。这其中,杭州湾新区的居民成为最大受益者,他们可以与国际一线城市处于同一起点欣赏作品,了解国际文化艺术和发展的趋势及动态。”

疫情时代,这传递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信号。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绪便充分肯定了当下疫情肆虐的背景下,此展启幕所展露的强大意义。在他看来,“杭州湾新区第三届国际公共艺术邀请展”的表现毫无疑问具有高度精神概括力和象征性。宁波杭州湾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党工委委员袁朝晖副主任则在杭州湾新区作品落地现场代表杭州湾新区管委会,感谢组委会和策展团队克服疫情反复的阻力、团结一致、戮力同心,为创建“名城名湾”的宏伟目标而努力。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班陵生教授和浙江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骆献跃均至现场致辞以贺。

tj2oSFwsE76H6sWJVNeZsnalXtfKJfe4ol6oaOtf.jpg

上图依次为:本次展览统筹冯黎敏,项目发起人、负责人、策展人沈烈毅,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班陵生,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绪,宁波杭州湾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党工委委员袁朝晖,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骆献跃

艺术如何进入社会肌体、大众生活、城市历史,这是当代艺术思想与定位的突破,而公共艺术正是这种突破中最重要的产物。”中国文联副主席许江曾如是言。本质来说,公共艺术就是某种场所艺术,与区域所在的空间、历史、人群及关系深度关联。由此,公共艺术与现代城市具有深度共鸣的可能。而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已经迈入新时代,公共艺术在城市品质的提升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届公共艺术邀请展主题为“梦无界”。策展人沈烈毅认为,所谓梦想,总是具有一些实验性、前瞻性、未来性的:“在人类进入体验经济时代的当下,公众对于艺术作品的要求,不再局限于远距离地欣赏、近距离地接触,他们更想要主动地参与其中,在艺术这个舞台上成为主角。这也为我们公共艺术从业者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如何增强作品的互动性,让公众及其行为本身成为艺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

自2010年成立起,杭州湾新区就对文化和艺术提出了同时迸发的新诉求。因此,公共艺术对这座城而言,不再是逐渐觉醒的事物,而是后者主动将目光瞄准了前者。故,其能以鲜活的“文化梦”实现五梦融贯,践行艺术与城市共生之路。本届邀请展的成功举办,不仅使杭州湾新区五大特征(海洋特性、创新性、开放性、集聚性、宜居宜业)藉此获得生动的形象表达,公众获得更多元的感性场景。未来,新区亦有望成为国际贸易重要枢纽和世界文化枢纽。此独到美学理念正在为新区塑造更开放和国际化的城市生活方式(多元文化)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时代脚步匆匆。随着城市文化建设的深度前行,当代公共艺术建设进入多元化、多样性的新思维实践征途,亦逐渐从宏大叙事的角度转向城市生活的细节。“梦无界——宁波杭州湾新区第三届国际公共艺术邀请展”的成功落地,充分证明公共艺术与城市建设的强强联合,不仅能让城市更具时尚范儿,也能让市民获得更多的真实幸福感。

名城名湾,杭州湾的这场“无界”之梦期待不断得到公众及艺术家的共鸣。


ZqtunzS4pwjUjXUEeMnZAXRLOsLGiWG5LF6vt5B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