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信息网
 

寓情于书 “岭南画派”里的书法力量

央广网广州3月15日消息(记者 夏燕)3月14日,“文艺之美 党史之光”——广州市党史学习教育文艺故事会(书法专场)在广东省美术馆举行。

广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广州市书协主席李鹏程,副主席麦录、沈永泰、陈泽雄、林敏玲等专业人士,为现场观众导赏了书法展品。

大展共展出不同时代的书法作品数十件,呈现了百年来广州书法艺术的造诣。

“岭南画派”的“岭南三杰”。(央广网记者 夏燕 摄)

《广艺舟双楫》

岭南书法的异军突起,还要从康梁说起。

“中国近代思想史、文学史、文艺史,离不开康梁。”李鹏程表示,“特别是康有为,他对美术、书法的影响,一直影响至今。”

说到这里,则不得不提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

这篇撰写于1889年的长篇巨制,洋洋六万多言,寓变革哲理于艺术理论,“建议大家重新临碑,打破帖的软弱,萎靡不振、千年一面的书风。”

也是在这本书里,康有为首次使用了“碑学”和“帖学”两个概念名称,实为近现代书法著作的一个创举。

“在当时的书法界曾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令广州书坛影响全国至今。”李鹏程说。

在广东省美术馆的展厅里,挂着康有为写的一幅楹联:天大故高海深益下,乐始已纵月晚犹明,展示了他的书法“化方为圆”的特征。

“他是用圆底表示阴阳之气,收是自由浪漫的,比较随意,但是也看到他的功底。”李鹏程点评到,这也是他对魏碑方笔的改革。

岭南三杰

20世纪20年代,岭南画派随着民主革命思潮崛起于中国现代画坛。

书画同源,岭南画派诸家擅画者兼善书法,但书名多为画名所掩盖。

其中,被称为“岭南三杰”的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在书法上的造诣不亚于书法家。

“他们所临的帖,在书法上的思考,在书法史上都被忽视了。”李鹏程不禁感慨。

“岭南三杰”的书画作品。(央广网记者 夏燕 摄)

书法中最难莫过于草书,而高剑父长于草书,其古拙粗狂的书法被称为“枯藤体”。

“在中国独树一帜,当代要大力弘扬这种书风!”李鹏程指出,高剑父的书法字与字之间互相穿插,非常外露,“他也是受到康有为的影响,里面有‘碑’的力量。”

同样受到康有为“碑学”影响的,还有高奇峰。

在高奇峰的画作中,通常会留下一片空白用于题字。“就是因为他的书法好,他花了很长时间去临历代画家的题字。”李鹏程说。

相较于“两高”,陈树人的行书典雅端庄,结体修长,颇具学问秀雅之气。

李鹏程指出,题字和书法是两回事,会书法不一定会题字,题字难在要把字融入画里。“但是,他们的书法被画所掩盖,这部分我们要好好去研究。”